今年7月,國內新能源汽車生產累計突破2000萬輛,邁入規?;?、全球化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。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,視為新能源車最緊要的部件之一——動力電池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也在迎來全產業鏈的同步研發。上一周在夏季達沃斯論壇,寧德時代發表“正與歐洲的一個合作伙伴商談在歐洲建立多個電動汽車電池回收站,也在尋找合作伙伴在北美建動力電池回收站”?,F時,動力電池回收產業日前成為觸發全球關注并布局的重點賽道。稀有金屬的“城市礦山”動力電池回收被稱為鋰資源和稀有金屬的“城市礦山”。其行業意義首先在于回收恐怕有效萃取用于制造鋰電池的鎳、鈷、鋰等核心金屬資源,從而覆蓋生產需求。除了供應鏈安全,動力電池回收在環境效益方面意義關鍵,專注化回收能有效避免污染,降低廢舊電池爆炸、腐蝕等安全隱患,達成新能源產業鏈上“全生命周期”的碳中和。而今,中國動力電池回收行業市場潛力雄偉。民生證券的研報稱,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理論壽命為4-8年,中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大規模裝機啟動于2023年,預期在2023年將迎來動力電池回收的放量期。根據行業測算,到2030年,大陸動力電池回收集市規模預期可達1406億元,比2023年實際集市規模增長近9倍。動力電池回收亦成為全球關注的“藍海賽道”。今年6月,美國能源部公布提供超過1.92億美元的新資金,用于從消費品中回收電池。此外,美國還創建了電池創意聯盟,并延續了始于2023年的“鋰離子電池回收獎”。相似在6月,歐盟議會高票經過《電池與廢電池制度》,提出多項具體要求,譬如供應電池碳足跡說明和電池護照,設定廢舊電池回收比例等,從而實現降低電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。“散、小、亂”問題不容忽視怎樣無害化、高效地回收動力電池是全球性難題。其技術難點包括殘余電量測量阻難、電池梯次利用及殘值標準不明確等。全球數據統計機構Statista的數據稱,歐洲報廢的電池數量遠超當地回收能力,大量電池難以處理或流向了不明渠道。根據德國電動汽車信息網的采訪,雖然歐盟已頒布相關法規,但電池回收仍面臨挑戰。據歐盟委員會統計,歐盟現時每年進口約80萬噸汽車電池、19萬噸工業電池和16萬噸消費電池。其中大多數沒有被恰當回收處置。《環球時報》記者在考查中了解到,動力電池回收流程中既有上述技術性難題,也有算作新型行業在回收渠道存在的“散、小、亂”等痛點。我國電池產業探索院院長吳輝近日接受媒體資訊時稱,動力電池回收這個逾百億元規模的商場,日前已擠入上萬家企業,“但上規模的公司只有一兩百家,進入工信部白名單的公司更是僅有88家,絕大部分依舊小作坊”。《環球時報》記者經過工商注冊快訊平臺查詢后了解到,截至2023年7月,注冊“電池回收”的企業超過10萬家,其中注冊資本100萬元人民幣以下的占比50%以上。此外,廢舊電池處理的規范性也成為另一個行業隱患,退役電池存在去向不明、流入非正規渠道等問題。這些電池因拆解回收法子和回收規?;蛔愕仍颍斐森h境隱患及資源浪費。針對上述情況,中國電池百人會理事長于清教對《環球時報》記者表態,之前國內陸續出臺《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方法》《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服務網點建設和運營指南》等政策文件,但約束力有待加強,相關標準也有待完善。“整體來看,電池回收行業在強化監管與規范、確立科學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、提高回收拆解與梯次利用技術水平等方面還需多做工作。將來隨著政策不斷發力,行業通用標準、規范管理將進一步成熟?!?br>“朝切實的方向發力”一位多年從事新能源汽車及儲能行業的從業人員告訴《環球時報》記者,動力電池行業走向良性快速發展,核心需要頂層策劃、政府監管和行業組織明確標準規范,還應不斷強化企業主體責任,從造型產品之初,就應琢磨扔棄回收等一序列問題,實行體系化聯動?!按髷祿芾砟芰κ謬乐兀枰獙恿﹄姵剡M行全生命周期的把握,從而真正兌現回收的高效和環保。”此刻,我國動力電池回收現在朝著無誤的方向發力。中汽數據有限企業的業務負責人告訴《環球時報》記者,當前大陸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已取得積極成效?!拔覀兇罱巳蚴讉€國家級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平臺,通過動力電池的唯一編碼,對其從加工到回收利用的全過程進行追溯,實行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?!?br>整車制造和動力電池公司也在發揮更大主體責任。一名在比亞迪工作的技術人員告訴《環球時報》記者,比亞迪從2023年開始建立針對電池拆解回收專門研發團隊,首要采取濕法回收技術路線,眼前鋰的回收率已大于85%,鐵和磷大于90%,銅鋁大于98%。電池產業鏈上,“扔棄-回收-再生產-再利用”的循環經濟協作模式已經形成。2月27日,梅賽德斯-奔馳發表與寧德時代、邦普與格林美簽署協作備忘錄,開展動力電池閉環回收項目。在該項目模式下,車企退役的動力電池將交由電池回收企業進行處理,并將其萃取的鎳、鈷、錳、鋰等重要原材料重新用于加工搭載在新車上的動力電池。“國內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格局正逐步完善。”上述中汽數據業務負責人稱,目前電池回收體系基本已覆蓋全國。截至今年3月底,累計有200余家汽車加工公司和梯次利用企業在全國共設立了回收服務網點1萬余個。“在骨干企業的指導下,我們已突破電池智能化柔性拆解、有價金屬高效提取等一批緊要技術瓶頸,動力電池的多元化回收體系和商業模式已初步建立?!?br>